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铃木大拙说禅鈴木大拙は禅を語る 论东西方宗教的差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佛与基督

佛教中所谓的“佛”,原是从“佛陀”这个词来的。汉译“佛陀”,就是“觉者”,简略的、普通的说法就是“佛”。日本所说的“佛”,指的仍然是“佛陀”。可是基督教中的“基督”,并不是觉者,即觉悟的人的意思。在日本真言宗等教派中,有“灌顶”这个词,“基督”也许可以解释为“接受灌顶的人”。灌顶用水,但未必只用水。“基督”的原意,是“被涂膏的人”,也就是被印上了神子之印的意思。这就是佛和基督各自不同的方面,也可以说是佛教和基督教的不同方面,从字义上着眼,它们之间的区别已经显现了出来。一方面是觉者,一方面是接受灌顶的人,这充分地表现了两个宗教的特异点。这个问题在佛教里用“自力”、“他力”这两个词来谈,而所谓的觉者,不是从外部得到了觉悟,而是自己内在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称为“觉”。从这一点来看,佛教是自力的。而基督教与此相反,是他力的。相对于佛教来说,这样说也许是适当的。基督教要人被涂膏,要接受灌顶,具有受动性,而佛教是靠自己达到悟境。只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两个宗教的不同之处。

包容和对立

……基督是神之子,从历史上说,是木匠的儿子。释迦是国王的儿子。我们可以注意到:在传授某人之教诲的宗教中,总有关于它的宗祖——用佛教的说法就是开山祖的某种传说。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总的来说,佛教像一片汪洋大海,又像一个大包袱皮,这个那个,好的坏的,都能装入自己的胸怀。在佛教进入的地方,原来在国民中流行的宗教并不会被它打碎,它以极其宽容,具有包容性的气度去迎接其他宗教,任其保持自己的原有状态。可是,基督教和佛教正相反,人们说穷人在心理上经常带有反抗性,这是正确的。有钱人中傻子多,同时总带有包容他者的性质。人们常说贵族出身的人总是在不知不觉间带有温雅的气度,总是显得很慷慨,也许事实就是这样。而穷人即使没达到痛恨有钱人的程度,也总对他们抱有一种反抗心理。“他也是人,我也是人,哪有光他住着好房子的道理。”……由于这个道理,基督教中掺入了很多排他的,同时也具有反抗的气质——征服他者的气质。当然,开山祖的出身并不能决定一切,但大体上存在着这种倾向。这一点,我们从信奉基督的人的行动中可以看出,他们经常以这种斗争精神主动地出击、接近。而佛教于此却是如此浑茫,如此地压制他者的样子,在佛教中是看不到的。关于基督的出身,我们只知道他是木匠的儿子,他究竟接受了多少教育?有没有接受教育?我们是弄不清楚的。《圣经》中并没有写他的成长,只是在30岁前后忽然出现了。与此相反,释迦在这一点上却是完全清楚的。关于释迦的身世是否带有历史真实性,如果有,这里有多少客观的因素,有多少主观的因素,是不得而知的。而根据传承至今的说法,他19岁以前就完成家庭教育,说是29岁也没什么关系,但我觉得还是19岁有道理。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由于他接受的是上流的教育,这时已经掌握了全部的知识和应有的教养。可是,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了不满,当时印度上流社会的生活并不能给予他一切,他觉得自己必须具有一种更有意义的东西。在传说中,围绕着他的这个动机,附加了种种故事,但这都无关紧要。总之,他离开了家,开始跟随当时的哲学家研究哲学。哲学是讲道理的学问,但他想处理哲学的道理无法弄清的事情。就这样过了一些年,但他怎么也理解不了他想要理解的事情。于是,他开始实行苦行僧的生活,极力征服自己所有的烦恼妄想,结果损害了自己的健康,面临着濒于死亡的危机。他认为:就是死了,也是务广而荒,总要设法找到一种能够获得新生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只依靠理性,也不囿于苦行中,难道真的打不开一条这样的道路吗?带着这个问题,他进行最后的坐禅,终于大彻大悟,从这大彻大悟之处,产生了佛教的教义。因此,应该成为佛教的基础,佛陀之所以为佛陀的东西,只能存在于这最后的大彻大悟中。正像中国人所说的那样,人“三十而立”。大体上说,人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宗教意识萌芽,然后在30岁前后,或40岁,逐渐达到“不惑”的阶段。这以前,是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阶段。释迦的一生,典型地体现了这一过程。他在30岁左右从事佛道,寂灭时79岁(也可以说是80岁)。他的活动时间大约有四五十年,这些活动也许并不那样辉煌,但却很坚实。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