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七章 投身教育 四、《挂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挂画》这出仅40分钟的京剧花旦折子戏,自1980年列入中国戏曲学院的教材,流传至今已有35年了。一出新创的剧目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并得以流传是很不容易的事,当然,创作是首要的,但是创作后的成果必须经过两个过程的检验:一是,能不能横向传,即在同时代被广泛接受;二是,能不能纵向流,即能不能在京剧史上有一席之地。这两个过程绝不是靠人为的“炒作”或“运作”所能完成的。只能依靠该剧目本身的艺术含金量。这包括题材与剧种的对位、人物与行当的对位、创作设计与观众审美的对位、剧目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对位,等等。只有这种种元素走到一个交叉点,剧目才能得以流传下来。京剧优秀传统剧目哪一个不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呢。

张正芳说,这出戏的流传,“首先要感谢的是六十多年前我的恩师、梆子名家周咏堂先生;另外,还要缅怀慧眼识珍的中国戏曲学院史若虚老院长”。

事实上,《挂画》这个剧目并非出自京剧传统戏,而是来自梆子的传统剧《梵王宫》,是张正芳根据自己的舞台实践和教学思考的再创作,将原先梆子中全剧的“闺怨”“游春”“病房”“洞房”“私奔”等折子,浓缩为一折戏。

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张正芳就从周咏堂老师处学习了《梵王宫》,这也是上海戏校的老师们根据她没有小嗓的先天缺陷,为她“量身定做”的梆子戏。张正芳说:“我从小也很喜欢,叶含嫣这个人物性格天真、善良,对爱情追求执着、大胆,剧情又曲折新奇,很适合我以表演为主的特点。”所以,在60年代初,张正芳将梆子《梵王宫》改编为京剧《叶含嫣》,重新梳理了剧本,创作了唱腔和舞蹈。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