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辑 谈教育和文化 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对尼采和欧洲哲学的接受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作为一名尼采哲学的研究者和翻译者,我想结合自己在这方面的经历,以尼采哲学的接受为例,探讨一下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欧洲哲学的接受的历史、现状和问题。

一、对于中国的尼采接受史的简要回顾

尼采之传入中国,在二十世纪初,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借道日本引进西学之热潮中的一项成果。最早介绍尼采的是梁启超(1902年,《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但真正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王国维(1904年,《尼采氏之教育观》,《德国文化大改革家尼采传》,《叔本华与尼采》)和鲁迅(1908年,《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在当时谈论尼采的人中,只有他们两人比较认真地读了尼采的原著(虽然可能都只读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并受到较深的影响。

王国维和鲁迅代表了对西方哲学的不同的接受立场:王国维是哲学的和学术的立场;鲁迅是社会的和文学的立场。

王国维不但是把德国哲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而且是二十世纪早期中国学者中唯一真正能够进入欧洲哲学传统之思路的人。他于1903年至1907年的五年中,系统阅读了康德和叔本华的全部主要著作(英译本),并在他任实际主编的《教育世界》杂志上发表了论康德的文章六篇,论叔本华的文章六篇。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出,他对形而上学和知识论怀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他的思路的确进入了欧洲哲学所探讨的基本问题之中。也就是说,他是把德国哲学当作哲学来理解,而非当作一般的文化现象或者社会思潮来理解,所重视的是其整体的哲学内涵。同时,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他更倾向于把哲学看作个人精神的事情,而非社会的事业。对于他来说,研究哲学主要是为了自救,而非救世。他的主要功夫下在康德和叔本华上,对尼采未及深入,但从《叔本华与尼采》一文可看出,他所关注的亦是尼采学说的哲学内涵及其与叔本华哲学的内在联系。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