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四节 失掉最好的半壁江山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淞沪抗战,人员伤亡的惨重、财产损失的巨大,难以估计。所谓消耗,我方所耗十倍于敌人;所谓持久,不过在淞沪坚持了三个月。在上海能打上三个月确实已很了不起,至少打破日本人想于三个月内征服中国的梦想,然而为了持久抗战、保存实力,必须适可而止。但是蒋介石竟被英美各报赞扬我军在沪英勇抗敌而陶醉,居然于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九日亲往前线视察时,向高级指挥官训话说要在精神上“胜过敌人”,“使敌人溃灭”!(《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十四卷,页六四二)这种鲁迅所说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并无补实际,我军虽浴血奋战,实已疲惫不堪,苦撑下去只是无谓的消耗,可是不知兵的最高统帅,相信精神胜利法,三令五申:“擅自撤退,军法从事。”况且他只喜欢听报佳音,听到坏情况就大发脾气,以至于上下诡报士气旺盛,掩饰实况。最后大本营副参谋长白崇禧等再三苦谏,才准予向吴福线和锡澄线国防阵地转移。

哪知转移命令已经下达,蒋介石得知九国公约将于十一月三日在北京开会可能制裁日本,又决定收回成命,严令各部回到原有阵地死守。知兵的白崇禧告诉蒋,在敌人强大炮火下,已开始撤退的部队若再回原阵地,必起混乱,甚至不可收拾,但蒋坚持不听。不听军事基本常识的后果,果然是进退失序而起紊乱,而日寇三个师团正好于十一月五日在杭州湾登陆,企图对我军包抄歼灭。在此紧急情况下,唯有再仓促撤退,已无时间计划,以致十万大军拥挤于公路之上,地面上有敌人坦克追击,天空上有敌机轰炸,只能各自疏散,完全失去控制。幸而撤至吴福线和锡澄线阵地的部队,据冯玉祥说,因仓促之间找不到工事位置,或找到工事而找不到钥匙(见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结果这个蒋介石建设多年的国防工事完全没有发挥作用而放弃,岂非天大的笑话?陈诚于一九三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在武昌珞珈山将校研究班,讲《沪战的经过与教训》,也承认不能整齐而有计划的退却,是很失策的。(原件藏南京二档馆)蒋介石一意孤行导致撤退不当,使淞沪之败更加雪上加霜!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