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部分 负笈求学:在五个地方接受教育(1907—1931) 第二章 了解中国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1929年秋天,我来到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Balliol College)。比起以往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更接近中国。事实上,牛津大学并不是开始中国研究的好地方,它不开设中文以及中国历史方面的课程。我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采用迂回的方式探索中国问题,之后又花费了多年时间从事研究,最终我从一名研究生转变成为一位中国问题专家。

我现在认为,在牛津的那段时间所经历的困难并非坏事,我善于将不利转化为有利,这使得我在中国问题研究的道路上摆脱了常规方法——像19世纪西方人做的那样,主要从英国人的视角探讨现代中国。生活在英国,并且学会了模仿大英帝国的观点,这是我在中国问题研究道路上的初步经验。

1929年的牛津大学要比哈佛大学更加具有世界性。(或许今天依然如此。)大多数历史的以及世界性的东西似乎都在此有所体现。在牛津大学,你会觉得这里积累了太多的文化财富,即使只是吸取其中很小一部分,也会让你觉得筋疲力尽。相对于牛津大学大量的学业以及传统,单个学者似乎显得很渺小,同时配给个人的图书馆资源不足以支持他们进行研究。哈佛的威德纳(Widener)图书馆在哈佛拥有很高的地位,而牛津的博德利(Bodleian)图书馆却成了观光胜地,只有在冬天有限的白天时段,学生才能够使用它。威德纳图书馆即使晚上也会灯火通明,像灯塔一样,照亮整个哈佛校园。但是在牛津大学要想找一本书就像是寻找宝藏一样困难。我的一位导师告诉我:“我想你可以在布雷齐诺思学院(Brasenose College)找到一本曼德维尔(Mandeville)的书,如果没有的话,可以试着到万灵学院(All Souls College)学院去找。”总之,学术研究的设施配置,诸如联合目录和馆际互借,仍然很不发达。我没有感觉到有什么激励创新的因素。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