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100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德与名:从一致到对立

这句说的是道德与名声之间的关系,道德决定名声,道德高尚的人会名声远播。也有人认为“名”是指名利,这样解释也有道理,因为名声与利益之间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儒家的道德观念会给人一种错觉:好像纯粹是为了道德而道德的,目的就是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君子,只需要自我认可和满足,不需要任何外部激励。比如,《论语 里仁》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很多人据此认为孔子将内心的道德和外部的利益对立起来。这样理解并不正确,君子在符合“义”的条件下也可以取得“利”啊!这句话是孔子在区分君子和小人对待。

其实,孔子并不反对追求“利”的,比如《论语 子罕》中记载:“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子贡想问问老师有没有出去作官的想法,又不好意思说得那么直白,就旁敲侧击地问:“老师啊,有一块美玉,你说我是把锁到箱子里好呢,还是买个大价钱好呢?”孔子一听就明白了,回答说:“当然要卖掉了,要不砸在手里多可惜啊!我就是在这等着买主来呢!” 贾,在这里通“价”,指价格。

孔子以高尚的道德获得了很好的名声,如果能谋求到相应的利益更好,没有也无所谓,就像一块美玉,有人出高价我就卖,没有人买也没关系,美玉还是美玉。只可惜孔子的名声虽然打出去了,但是没有人来认购,真是白瞎这块美玉了。后来,荀子提出了一种对道德的外在激励机制:“无德不贵,无能不官”、“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但这并不一定是对有德者的奖赏,反而可能是对其更进一步的期望。这种激励机制在汉代得到部分实施,比如察举制度,就是重在选德。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