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16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杨筠松卒于杨仙岭,由其高徒扶柩舟运人于都,葬于药口其生前卜定的墓穴。杨筠松安葬地地方叫杨公坝,原名“芒筒坝,为纪念这位救贫先生而改名为杨公坝,地处于都县宽田乡境内,紧靠梅江河畔,距县城45公里。明万历七年县令叶梦熊在此竖碑纪念曰“唐国师杨公之位。”清段道轩、吴肇龙立碑曰“皇封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之神位。”至今古碑犹存。

时逾千年,梅江改道,杨救贫墓早已游入河底的不可知处,迹不可寻。明万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太守叶梦熊曾在梅江西岸,江水从河头村急转直泻寒信峡的山嘴处,正对着杨救贫墓址,立了一块红石日照碑,以资纪念。四百多年后的今天,这块碑上镌刻的“唐国师杨公”字样,仍清晰可辨(此碑现为于都县博物馆收藏,而在原处由于都县人民政府另立了一块石碑)。

师傅有父母之恩,徒尊师长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徒弟们每年扫墓,维修杨仙岭修炼故址。漫长岁月中,故址几经毁损又几经修复。到清同治壬成年(1862年),杨仙岭鸡公石下仍有无人看守的杨仙坛一间。后经历战乱炼坛遭到破坏,群众自动集资重修,建新万寿宫,扩展建筑面积,招聘一名斋公看护。文丨革丨中人去庙倾,林毁山空。至此,只余下天造奇岩、粼粼石峰。那座名为“继述堂”的管氏宗祠,现在依然屹立在梅江东岸的芒筒坝,后人为了纪念风水地理大师杨救贫,改芒筒坝为杨公坝,至今仍称杨公村。当地群众咸简称之为“杨公”,这一称谓,显然含有纪念前贤的深意在焉。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