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正文 第59节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期:2020-01-23 08:09:33

楼上的老先生您言重了,您知道的业内有自己的究史规则,俗称也叫“家法”,即搞学术研究的讲究典籍文字全方位论证论述,引经据典自证和印证,受到的限制比较大,这才有了业内的一种生态现象:“考古一出手,史学就发抖”。

而几无文字记载的古蜀文化,咱们的“家法”就不太适用了。加之考古文物的天马行空,不可揣度,更是增添了神秘性和无穷的遐想空间。如今各种假说也是为了探究古蜀史的一种积极探寻和努力,大家都辛苦了。

我其实是沾了诸多前辈们的光,提出的一种古蜀可能供大家参鉴。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向辛苦工作在一线的前辈们道一声,您们辛苦了!

日期:2020-01-24 12:40:56

写在鱼凫卷结篇之际

承蒙朋友们的关心和厚爱,涂笔行文至此,诚期没给朋友们添乱,正如前言所述,我只是陈述古蜀上历史的一种可能。其他的不敢多言,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竭尽所能来增强这种可能性的几率,在朋友们的群策群力下,追溯出一种相对靠谱的古蜀上古史。

5000年前的人类迁徙,演化路径我个人着实没有能力道得清说的明,不论从文字典籍,文物遗迹,考古学,人类分子学等等方面,我个人力有不逮,不敢托大妄言。《莽荒卷》及《上古卷》是参考了许许多多上古书籍和前辈的研究结论而做的一个梳理,目的是为了找到古蜀远古史的一个楔子。古蜀上古文化的来源有“西北来说”“东来说”“外来说”等等,但我以为大概率是先由盆地西北往盆地北,然后折道南下成都平原与早已经进入成都平原的原生古蜀人融合这么一个过程,其路径大致是临洮马家窑,茂县营盘山(已有),绵阳边堆山(济南龙山文化),什邡桂园桥,宝墩,三星堆等等。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