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附录2 用行为经济学解读美国的次贷危机 保持诚信与获取利益的两难选择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很多人感到与此有关的投资银行经理人根本就是一帮坏蛋,是他们的欺骗与贪婪造成了这场经济危机。当然,像伯纳德·麦道夫那样的人原本就是想通过欺骗投资者来获取个人利益的。但我个人认为,蓄意欺诈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中毕竟是个案,而不是普遍现象。

我说这话的意思绝不是说那些银行经理是无辜的局外人,但我确实认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涉及的原因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把他们一律当成害群之马。正如在安然事件和市场上其他的破产案例发生以后,重要的是搞清楚银行经理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以使我们避免重蹈覆辙一样。为此,我们来观察一下人们所熟知的利益冲突问题——这是现代职场中常见的一个薄弱环节。

“理性犯罪理论”产生于芝加哥——一座以阴谋政客、有犯罪组织,以及理性经济学家闻名的城市,由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率先提出,旨在对罪犯的机会与成本进行理性分析。如同蒂姆·哈福德在他的《谁赚走了你的薪水》一书中所描写的,贝克尔这一理论完全诞生于日常生活。贝克尔参加一个会议,已经迟到了,会场附近的合法停车位很少,他只好先不管什么罚单,就近找个地方把车停下。贝克尔仔细思考他本人在这一环境下的思维过程和行为,认识到他在筹划这一违法行为时,道德不在考虑之列,他进行的纯粹是成本—收益的预测。要么他的车可能被交通稽查员发现而被处罚,要么他已经迟到了,还得到处寻找合法车位。他在二者之间做了权衡,结果,他决定甘冒受罚的风险,对一位经济学家来说,这一违法事件真可谓量身定做——完全理性的“犯罪”。根据理性犯罪理论,我们都应该像贝克尔那样做。也就是说,对于普通抢劫犯而言,只要能成功,不管是去抢劫或者写书都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可以抢到多少钱,被抓到的可能性有多大,会判多重的刑,一切都出自对成本与收益的权衡。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