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村治与民主:从大共同体本位向公民社会转型中的乡村组织演变(提纲)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对于中国近年来的"村级民主",乐观者认为它会自下而上地促进中国民主化,悲观者认为它在操纵、家族化与黑社会化的作用下不可能改善村治,我以为两种看法都可质疑。

应该指出,改善村治与促进国家民主不是一回事。就后者而言,历史表明"熟人共同体"的组织方式完全不同于国家的状况常常可以协调地长期共存。并不存在"社区民主"发展为国家民主的逻辑联系。沙皇俄国的"村社民主"与沙皇专制并存,传统波兰的基层农奴制社区与贵族民主性质的"自由选王制"国体并存,都是长达几百年的稳定传统。

中国近年来的"村级民主"在相当程度上是具有国家民主理念的外部精英推动的,不同于当年草根起源的的农村经济改革,如果国家政治气候改善,其后出现上级民主化乃至国家民主化并非绝无可能。但即便如此,关键因素仍然在于国家政治气候,不在于基层民主的"村治"是否成功。因此这一过程(如果发生的话)也并不是真正的"自下而上".另一方面,二十年来中国的村治在陷于明显危机的同时也出现了某些自然演进过程,其中一些小共同体自治形式似乎十分"传统"也不那么"民主",但未必不能改进村治,也未必有害于或无助于国家民主化。

要之,中国乡村政治从传统时代至今都包含三种问题: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农民与"村"的关系,以及"村"与国家的关系。在现代化转型时代,这三者分别对应于国家民主问题、社区民主问题以及社区自治问题。在具有村社-采邑共同体和依附农制度的许多民族(如西欧、俄罗斯等)现代化进程中,转型初期基本上没有社区自治问题,却有严重的社区民主(废除依附农制度)问题,在"强国家"(常常暂时是专制的)支持下实行社区民主便成了国家民主化的先行步骤。而在具有大一统官僚制帝国与编户齐民传统的中国,"强国家"发动的"社区民主"(1949年前后的土改)却曾成了国家机器压平一切自治因素而空前强化专制的先行步骤。因此在目前的改革中,国家民主和社区自治(不是"社区民主")便成为关键问题。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