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 陵墓建筑 第三节 陵墓地面上的雕刻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早期的实物,如今留存下来的很少。有些史书上记载描绘得很具体的重要宫殿,例如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唐代大明宫的含元殿、北魏洛阳的天宁寺塔都已荡然无存,见不到它们的宏伟形象了。其原因除了封建皇朝历代更迭,遭到人为的破坏以外,主要是这些建筑为木结构,很容易毁坏。相比之下倒是古代的陵墓建筑比较容易保存下来,因为它们多为砖石结构,而且一部分埋在地下,尤其陵墓建筑中的砖石雕刻,留存下来的更多。这对于我们认识古代建筑中的雕刻艺术,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

前面已经介绍过,自东汉开始,石雕在陵墓建筑中已被广泛地应用。石阙放在陵墓的最前面是重要的入口标志;其后是系列的石雕,有狮、辟邪、虎、牛、马、骆驼、羊等成对地布置在墓道两旁,组成为陵墓建筑不可缺少的神道部分。到唐代,神道两边又增加了石人,有文臣、武臣,还有外族的藩王像。陕西乾县唐乾陵神道的石人石兽共有110余尊。以后的宋、明、清各代的皇陵都有这样排列成行的石雕。现在我们选择石雕中常见的几种加以介绍。

(1) 石柱 又称石表、望柱、神道柱,多置于神道的前面。最典型的是北京西郊出土的汉代秦君墓石柱和南京市郊南朝时期萧景墓墓表(图9)。它们的形式是由柱础、槽柱、方版、束柱、盖盘和蹲兽几部分组成。方版上刻有墓主人的职位和姓氏,所以石柱是陵墓的一种标志。在柱础和盖盘部分都雕有兽形和莲花的图像,柱身下段是槽柱,这种形式在我国古代很少见到而是古希腊、罗马建筑中常见的一种柱身形式,这反映了此时融合吸收了西方文化艺术的特征。在唐、宋、明、清各代皇陵前的石柱,形式有了变化。槽柱和方版不见了而改为六面或者八面的柱身;顶上的蹲兽不见了而代之以圆柱形的柱头;下部的柱础也多用了须弥座形式的基座;柱身满布云纹,柱头雕有龙纹;整体造型比前代的简单。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