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 家谱 第二节 发展与演变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夏商以来,不仅王室有家谱,诸侯及一些贵族也都有自己的家谱,专门记录家族世系。政府设专门机构管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官居三闾〔lu驴〕大夫,其主要职掌就是掌管楚国昭、景、屈三族的三姓事务,编制三姓的家谱。春秋时期,有人对这些家谱进行整理,编有《世本》15篇,集中记录了黄帝以至春秋时期帝王公侯卿大夫的家系。相传,荀子也曾编有《春秋公子血脉》,此书今已佚,可“血脉”二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家谱的本质。汉代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十分重视和大量参考了春秋以前的各种谱牒资料,用《太史公自序》的语言是:“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靠,盖取之谱牒旧闻。”《史记》所记述的上古以来的政权更替和诸侯贵族的家系历史,是我们今天了解上古历史的最权威著作。

春秋时期,皇帝的家族事务由政府专门设置宗正来管理,当然也包括皇帝家世记载和家谱编行,民间的家谱基本处于自流阶段。秦代的家谱,现在已不见记载。汉代家谱,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帝王诸侯世谱》20卷,《扬雄家牒》、《邓氏官谱》以及颖川太守聊氏所作的《万姓谱》等。此外,还有一些碑刻实物,如东汉桓帝延熹三年(公元160年)五月立的《孙叔敖碑》和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立的《三老赵宽碑》。《孙叔敖碑》的碑阴部分记载了春秋时楚相孙叔敖十余世孙和东汉初任渤海太守的孙武伯以下的家族世系。赵宽是西汉名将赵充国之后,世代显贵,此碑由汉初始,完整地记录了赵宽家族数百年的家世。两碑均十分完备和详细,因而,可以看作是汉朝人的石刻家谱。汉代的文献家谱现在均已亡佚,通过这两块碑刻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汉代家谱的基本情况,汉代的家谱与前代大致相同,主要作用是“奠系世、辨昭穆”,因而,著录比较简单,仅为家族世系,注明生卒、官爵、字号、葬所等,由于此时家谱一般不是自己纂修,多由别人代修,因而,为尊者讳起见,行文通常称字不称名,这也是汉代家谱的一大特色。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