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二节 西天取经的先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到了三国时,中国已经有许多平民百姓信了佛教。佛教文化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撞击中逐步在中国站稳了脚跟。于是,印度佛教徒来华传教的第一个高潮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据《高僧传》记载,这一时期来华的印度僧人有三四十人之多。至于那些没有记载的,或者已经随祖辈移民到中国内地及今天新疆一带的僧人就更多了。这些僧人来华,不仅翻译佛经、宣传佛法,而且他们中有许多人都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如天文、历算、医药、建筑、绘画、雕塑等等,他们也把这些知识带进中国,并传授开来。

印度僧人的大量来华说明,中华民族正以其巨大的文化包容力和吸纳力接受和消化着来自南亚的佛教文化。

也就在这一时期,中国也开始有人西行求法。这些人西行求法与汉代皇帝派人到西域求法的性质不同。他们完全是出于信仰,是先信了佛教而后去取经的;他们的行为完全是自发的,没有皇帝的支持,也极少有地方政府的资助,自然要遇到更多更大的困难,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里只介绍两名西行求法者,朱士行和竺法护。

朱士行,颖川(今河南禹县)人,少年时代就显得很不平凡,长大出家,专门从事佛教经典的研究。当时有一部《道行经》,是汉代来华僧人竺佛朔翻译的,文字比较简略,文意也不完整。朱士行在洛阳时曾给弟子们讲解这部经,总觉得其中所说的道理不够清楚和完善。他认为,这部经书是大乘佛教的要典,对于属于大乘学派的中国信徒来说非常重要,如果这样一部经书翻译得不理想,不周全,显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他便决心西行寻求原本,哪怕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他动身西行,穿过了大戈壁,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这里由于离印度比较近,当时有许多印度移民居住,而且佛教十分流行。朱士行在这里找到了《道行经》的梵文正本,共有90章。于是他决定先派弟子把这部梵文佛经送回内地,而自己继续留在那里研究佛经。据传说,就在他的弟子要送走《道行经》的时候,却出现了麻烦。当地的佛教徒多信奉小乘佛教,他们认为,这部经不是佛教的正宗典籍,而是婆罗门教的典籍。他们趁机对于阗王说:“汉地来的和尚要把这部婆罗门教的书送到汉地,这是以邪书扰乱正典。大王是这里的统治者,如果不加以禁止,将会使汉地佛教徒变得盲目,从而断送汉地的佛法,到那时,大王的罪过可就大了。”于阗王果然听信了他们的话,禁止朱士行把这部经送走。朱士行特别痛心,便要求于阗王作烧经试验,于阗王同意。王宫大殿前点起了火,朱士行面对火堆发出誓愿:“如果佛法应当流传于汉地,这部经书就应当不被烧毁;如果命中注定要被烧毁,那也是没有办法的。”说罢,他把经书投入火中。这时,奇迹出现了,火突然灭了,经书完好无损。在场的人无不惊奇万分,都认为朱士行感动了天神。《道行经》终于被送到内地,并由当时已侨居河南的印度人竺叔兰和西域来的僧人无罗叉译为汉文。而朱士行则一直留居于阗,活到80岁去世。(以上据《高僧传》卷四《朱士行传》)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