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赋役思想 第二节 无夺农时思想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古代国家加在劳动人民头上的徭役,比赋税更难于忍受。首先,徭役极为沉重,摧残劳动力。例如,到边塞守卫和修筑城墙的戍卒,经年历月,不仅服役时间漫长,而且多死而不归。“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这首秦始皇时代的民谣,就反映了这一事实。这种情况,在以后的朝代中,也丝毫不见好转。三国时期,长城之下,依旧是“死人骸骨相撑拄”(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唐朝也是“河湟戍卒去,一半多不回”(皮日休《卒妻怨》)。直至明清时期,情况仍然如此:“城中白骨借问谁?云是今年筑城者,……今年下令修筑边,丁夫半死长城前。”(李梦阳《朝饮马送陈子出塞》)其他力役也十分沉重。如隋炀帝坐龙舟三次游扬州,龙舟与随行船只5000多艘,征发沿途民夫八万多人拉纤,路途遥远,又遇天下饥荒,纤夫路上口粮不足,死者无数。当时留传下来这样一首挽舟者歌:“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刘斧《青琐高议·炀帝海山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挽舟之役的惨苦情景。徭役对人民的危害,还表现在征发不顾农时,往往在大忙季节征发丁男。大批劳动力抛下农活儿,去为官府服役,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导致田地无人耕种,大片荒芜。不仅造成百姓饥寒交迫,而且国家赋税来源也失去了保证。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兵车行》诗,曾形象地描写并深刻地揭示了徭役对生产所造成的这种严重危害:“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ziyungong.cc

(>人<;)